斯拉夫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  人才培养  对外交流  服务社会  党建工作  团建工作  学生工作  校友乐园  普希金会客厅 
 
当前位置: 首页>>对外交流>>正文
对外交流

我院波兰语系实践教学再结硕果
2018-03-08 21:04  

2018年3月7日,我院波兰语系师生共同翻译的两本波兰少儿科普图书(暂定名为《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和《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顺利通过出版社的译稿审核,预计在年底将会与读者见面。此次翻译工作由波兰语系教师带领2014级波兰语专业全体13名学生共同承担。从去年11月末开始到今年1月初,波兰语系教师和2014级全体同学通力合作,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12万多字的翻译任务。在工作中,波兰语系教师认真负责、悉心指导,师生积极互动,一起查阅相关资料、遣词造句、字斟句酌,共同探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协同克服翻译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语言文化障碍。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对本科学生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翻译实践活动,在翻译中学生接触到书本和课堂教学之外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实践中了解并学会一些翻译的处理方法及技巧,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加翻译工作的几位同学还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孙绍凯同学的毕业论文“以《Z tatą w przyrodę》波译汉为例探究翻译中词义的引申现象”和孙伟峰同学的毕业论文“波汉谚语中‘woda/水’与‘ogień/火’形象对比分析”都是学生对本次波兰原版图书翻译活动深入思考的结晶。

这是一项比较典型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体现了因材施教和教无定法教育教学思想,是yl23455永利(中国)NO.1官方网站始终秉承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和一切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呈现。事实证明,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效果更佳,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译作欣赏(节选):

全家人一起行动与一个人单独行动,对我们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孩子们一起爬树、淌水、说说笑笑、边跑边聊。他们用望远镜认真地观察鹰和狼,可以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孩子们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常常发现被大人们忽略的一些现象和动物。全家一起到大自然中游玩也让我有了很多新发现。我认为值得把这些发现与其他人分享一下,于是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文章。以前我注册了一个博客,博客名字叫“这是为什么”。 现在我决定在这个博客上发布新内容,题目就叫做“走进自然”,新内容主要讲述我们一家人去森林、河边或者草原探险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我不知道,人们会不会喜欢我写的这些内容。在第一篇博客中,我记述了2011年十二月29日旅行中发生的故事。从这篇文章开始,我每周(有时是两周)更新一次博客。我从不单独一个人去旅行,出门旅行一定要领着孩子们,偶尔也会带上他们的表兄弟或朋友。正因为有了孩子们的陪伴,每次出行,无论是一只蜗牛、一条小蛇、一只慌慌张张的小鼹(yǎn)鼠,还是几片枯黄的树叶或是几枚橡果,都给我带来了新感受。每次旅行都是欢乐无比,嬉笑不止。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冷万君老师

“呜哦!这是什么鸟?!”透过阳台,我看着院子里的鸟舍,兴奋地叫了起来。

院子里的鸟舍是专门为鸟儿们建的,因为我们觉得,鸟儿们也应该有一个休息和吃饭的地方。可是建完后,很少有鸟到鸟舍来。平时一天也就几只。经常来的是生活在附近的那几只蓝冠山雀和大山雀,还有几只是麻雀、寒鸦和喜鹊。但是,冬天来了,一切就都变了,特别是一场大雪之后,鸟舍变得热闹极了。成群成群的鸟儿飞来了。不过它们都十分小心,一旦觉得有危险马上就飞走。没有想到,今天我看见了一只平时很少能见到的鸟。它长的比寒鸦小很多,又比麻雀大很多,身上红色羽毛特别显眼。我偷偷地靠近鸟群,想仔细地看看这只鸟。

等我看清楚了,不由得心里惊呼:“呜哦!这是一只椋(liáng)鸟啊!”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彭小波老师

他说的灰雁是一种野雁,是大鹅的祖先。灰雁曾经遍布整个波兰,但后来成了珍稀动物。还好,最近几年它们的数量多了起来。

“不知道......”我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也不知道这些是什么大雁。

它们飞的很高,这么高的距离,很难看清它们长得什么样。另外,这个时候,天空飞过的大雁不只一种,有豆雁、粉脚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这些大雁并不在波兰生活。它们只是路过这里。它们要飞到更远的俄罗斯和欧洲北部地区。我分不清楚这些大雁,在我看来它们长得都一样。我以前认识一位鸟类学家。他能够通过叫声辨认大雁的品种。他对我说过,灰雁的叫声又低又响,就像我们家鹅的叫声。豆雁的叫声会稍微高一点点。而白额雁的叫声最高,但很柔和。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孙伟峰

“波罗的海行动”期间,逮的最多的是非常漂亮的红胸鸲(qú),这是一种大眼睛的、有着橘红色胸膛的鸟。还有就是会唱歌的画眉鸟、大山雀、蓝色山雀(名为蓝冠山雀)、鹪(jiāo)鹩(liáo),可能还有戴菊鸟和火冠戴菊鸟。

事实上,伊达和卡茨皮尔几乎整天都不回居住地。每年的这个时候,在海滩上都举行一个接一个的游艺活动,孩子们在草地上做功课,一起读文学书籍,与鸟类科学家进行交流。孩子们之间也谈论一些问题。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他们都在大自然中度过。有几天特别冷,他们就穿上了冬天的衣服,戴上帽子,系上围巾,依然坚持参加活动。其余几天艳阳高照,孩子们的脸晒得红扑扑的。他们很少按时吃饭,不过他们一直很健康。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高宇婷

“今天,我在森林里看到了枫树群、橡树、云杉、橄(gǎn)篮和野韭菜。”我们回到家里,亚希对自己的爸爸妈妈炫耀着说。

我也为亚希感到骄傲。亚希是伊达、卡茨皮尔和亚采克的表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大家愿意和亚希一起在森林里探险。在森林里他问了我很多问题,而我回答他时,他也会仔细地听。亚希太兴奋了,以至于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讲这次森林探险时,说错了好几个地方。他说看到了“枫树群”,其实应该是“枫树林”。看到的野菜不是野韭菜,而是熊葱。亚希还说错了一个树的名字,它不叫橄篮,而叫橄榄(lǎn)。其实,这次到森林里去,根本就没有看到橄榄。这件事让大家感到很扫兴。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孙绍凯

在卢卡斯∙卢查伊的《野生厨房》一书中,介绍了一些用蒲公英制成的美味菜肴。在欧洲南部,人们用蒲公英的嫩叶制成凉拌菜,有的是原汁原味的,有的是拿开水烫过,然后配上橄榄油。波兰人不用蒲公英做凉拌菜。在波兰,人们常常把蒲公英的叶子和牛奶一起煮,它的茎则是放在滚烫的石头上煎。《野生厨房》中还提到,红酒配上蒲公英的花朵,或者是啤酒搭配上整株的蒲公英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了,给孩子做菜的时候,肯定是不可以放酒的,如果你特别想用蒲公英给孩子们做一道菜,那就试试给他们做蒲公英嫩叶凉拌菜吧!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黄钇娴

蝌蚪数量众多,但是,很多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夭折,没有机会长到成熟体。尽管如此,两栖类动物还是一直繁盛。这是因为这种动物的交配繁殖期特别长。在波兰这个交配繁殖期要维持几个月。早春时节,先是蟾蜍和深棕色蛙开始求偶、交配和繁殖。这两种两栖动物不是同一品种,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长着深棕色的皮肤。深棕色蛙中常见的是大林蛙和田野林蛙。在它们之后,是水螈开始求偶和交配。再之后开始的是铃蟾类和树蟾类两栖动物,还有绿色青蛙。绿色青蛙的交配繁殖期一般从五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这些青蛙的统一特点就是皮肤颜色都是绿色,绿色青蛙一般来说有三类:大的是湖侧褶(zhě)蛙,小的是莱桑池蛙,中等尺寸的是欧洲水蛙。区分它们很不容易。经波兰杰出的两栖动物学家莱舍克∙贝尔格尔教授研究后发现,欧洲水蛙是混血儿青蛙,它其实是湖侧褶蛙和莱桑池蛙的共同后代。真够特殊的!一般人很难区分它们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刘子轩

现在,地球已经发生过很多次的海啸,海边的村庄或城市也多次被摧毁。日本就经常发生海啸,因为日本位于一个容易发生地震的大陆架上。在日本,人们把海啸叫做“津波”,日语是“tsu-nami”。后来,这个词传遍整个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也开始用这个词来称呼海啸。科学研究表明,遥远的恐龙时代也发生过海啸。现在,在这个教育中心,我看着这块石头,想不明白是什么样的海浪能在岩石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你们想象一下,在这里有一片浅海,”阿格涅诗卡向我们解释说:“当海啸发生时,海底剧烈震动。巨大的力量使海底的泥土产生这样的皱纹。”阿格涅施卡用手指着我们面前的岩石。我们仔细地看着石头的表面,很快发现了石头上海浪的波纹:这里是波峰,这里是波谷。“海啸过后,就形成了和这个石头一样形状的海底泥土。”阿格涅诗卡继续讲着。“在这之后,如果海底风平浪静,这种海底泥土不会改变它的形状。开始的时候海底泥土是松散的,随着时间过去,泥土慢慢凝固、变硬,最后变成石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选自《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

译者:潘颖子

“喝咖啡?!”此刻,我们完全惊呆了。

“是啊,喝咖啡。这里的墙是用采石场的石头砌成的,冬天,我走到室外,在那石墙上放了一杯咖啡,” 阿格涅诗卡说。“当我拿起咖啡杯的时候,我觉得,墙上似乎有什么花纹,我凑近了些,仔细看了看,那竟然是蛇尾化石!于是,我们开始继续找,希望找到更多化石。结果,我们找了很长时间,什么也没有发现。直到半年以后,一次我弯下腰,想要系鞋带,发现脚边就有好几个蛇尾化石,一共有5个!遗憾的是,这几个化石保存的不如第一个好。这算是有一点儿美中不足吧。”

“你看,”我叹了口气说:“喝咖啡和系鞋带都能发现这么棒的化石。我是不是现在也该喝点儿什么?”

--选自《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

译者:邱贤玲

看得出来,在这里工作的三个男人身体都比较强壮,个人素质很高:两个是研究古生物学的学者,另外一个叫雅克布,是个博士生。不久前,古生物学家在克拉谢约夫发现了古生物化石。他们三个人就利用假期,在这个岩洞里住了几个星期,研究化石。在这个房间的墙边摆着几张床,房子中间放着电脑、显微镜和双筒望远镜。人们在克拉谢约夫发现了很多的大型化石,可是,这三位年轻的古生物学家却对那些小化石感兴趣。他们把松软的岩石放在筛子里,用清水滤出小块儿的石头,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他们发现了很多鱼鳞片化石、牙齿化石和鱼骨化石。他们把自己发现的东西给别人看时,人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它们太难辨认了,所有的化石都是小的,黑黑的,闪着光泽。根据它们的特征,古生物学家认为其中一些是肺鱼牙齿化石。肺鱼牙齿和人类牙齿大小一样,不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得到。这些肺鱼可不是小鱼。它们长得很长,有的身长达1.5米。“在克拉谢约夫,曾经到处都生活着肺鱼。”雅克布说。“有些人认为它们是新的鱼类。我收藏了十几个牙齿化石,但是,还没有把它们分类。”

--选自《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

译者:王珺

目前,已发现的植龙化石数量不多。古生物学家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化石,用来研究它们和现在长吻鳄的异同。古生物学家根据这种远古爬行动物的牙齿外形推测植龙是以吃植物为生,因此给它起名叫“植物蜥蜴”,这个名称来自拉丁文(大多数动物都是用拉丁文命名)。现在古生物学家已经知道,给植龙起名为植物蜥蜴是错误的,因为这些爬行动物是以肉为食。尽管如此,古生物学家也没有给植物蜥蜴改名字。因为按照惯例,给一种动物起完名字后,就不允许更改了。

说实话,这和我们关系不大。植龙这个名字听起来足够神秘,很适合这种爬行动物,它和长吻鳄非常相似,然而它不是长吻鳄。

--选自《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

译者:王文豪

上面说到的这些化石都是在附近的一家采石场找到的。人们在这里开采矿石,制造建筑材料。现在这家采石场已经关闭了。在这里发现的这些化石都很有历史价值,古生物学家们通过修复这些化石、重建模型,为我们再现了这种2亿5百万年前的食肉恐龙。它的体形不比霸王龙和特暴龙(详细内容见14页)小多少,如果霸王龙和特暴龙见到它,也会感到害怕。这种恐龙体长达5-6米,头长0.5米。它头颅由非常坚硬的骨头构成,它的头部肌肉组织也十分健硕发达。因此,古生物学家推断,这种恐龙的咬合力十分恐怖。捕猎时,它迈动两条强壮的后腿(后脚掌上长着三个脚趾),很快就追上猎物,先用巨大尖锐的圆形牙齿将其咬死,之后再慢慢享用。如果猎物的体形较小的话,这种恐龙会把它整个吞下去。如果猎物是个大家伙,那么这种恐龙就一点一点地把它吃掉。有时这种恐龙把抓到的猎物全都吃下去,有时只是撕扯下猎物的几块肉吃掉,剩下的就不吃了。

--选自《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

译者:段彰昳

托马斯领着我们来到了发现化石的那家采石场。这里一片荒凉,废弃的采石场里到处长满了杂草和小树。铺满石板的广场变成了植物园。几年前就废弃了的采石巷道被水淹没了。发掘完化石后,人们把岩石碎渣堆弃在这里。地上到处是泥坑,水浑浊不堪。确实,在这里我们没有找到太多东西。找到的就是一些化石木(一种植物化石)。在恐龙时代,这里的湖边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两边都是森林。化石木主要是由针叶树沉积形成,在当时,地球上到处都是针叶林。针叶树生存能力极强,其它品种的树木相比较而言就差很多。因为,针叶树的种子比较特殊,种子外边长有坚硬的外壳。这种种子不怕干旱,也不怕动物的啃咬。这是植物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巨大飞跃,植物进化出种子,保证了植物的繁衍。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种子再一次进化,在种子的外部开始长出果肉,果肉把种子包裹起来,这种长有果肉的种子被称为植物果实。果实对植物繁殖和发展特别有用。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果实。有的美味可口、有营养而且香甜。有的长出钩刺。

--选自《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

译者:徐玥

海绵死亡后,这些纤维会散落在整个水底。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无数纤维在海底与沙子和其它生物的骨骼混合在一起。逐渐地越积越多,越来越硬,最后变成了坚固的岩石。这种岩石的数量太多了!在下卡基米日地区,基石岩层有几十米厚,数十公里长。这么庞大的岩石层,必须有数十亿海绵和数不清的纤维堆积才能形成,这个数字大的让人瞠目结舌。波兰最大最野蛮的河流——维斯瓦河不断地冲刷着基石,但这些海绵岩石没有被河水溶解。河流从岩石中间流过,两岸形成了悬崖峭壁,这样的维斯瓦河河谷非常美丽。人们在这里挖掘基石,建造房屋。挖石头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很多海绵化石。一些化石被维斯瓦河博物馆的自然科学部收集整理,向大众展出。这些海绵化石是在恐龙时代末期,也就是生物大灭绝之前形成的。我们和古生物学家马勒钦一起来到维斯瓦河博物馆,在自然科学部负责人乔安娜∙史库瓦特陪同下参观这些海绵化石。海绵化石的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海绵纤维在海绵死后没有散落,还保持着原状,随着时间推移,它与周围沉积物一起逐渐变硬,形成石头。海绵化石被保存下来。现在在陈列柜里,它们看起来像一片片的生锈的破铁丝网,附着在白色石头上。

--选自《跟爸爸去恐龙世界探险》

译者:丁怡心

出发吧,去探索大自然吧!

写到这里,也不是结束。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和大自然的四十三次约会,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头。我想,你们的国家也和波兰一样,有很多可以参观的东西,甚至更多。所以假期的时候,不要呆在家里。启程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去你家附近的森林、水边、草地或者田野,去聆听、感受和观看,在你的脚下,你的身前,你的头上,迷人的大自然里总有一些东西需要去发现。出发吧!

--选自《跟爸爸去大自然探险》

译者:李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哈尔滨师范大学yl23455永利(中国)NO.1官方网站 地址: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社科楼 邮编:150025  备案号:黑ICP备05006819号

 

 

 网站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